日前,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我校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张伶伶教授带领师生组成的专业团队赴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参与中国建筑学会开展的农房建筑专项设计帮扶工作。4月16日,《中国建设报》头版刊登了《中国建筑学会组织全国建筑规划设计力量赴云南怒江开展设计帮扶工作》一文,文章详细报道了我校参与的此次帮扶调研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今年3月,怒江州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建筑学会在怒江州开展农房建筑设计帮扶工作。恰逢习近平总书记给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贫困家庭回信之际,中国建筑学会迅速启动援助怒江州建筑设计帮扶工作,发挥学会的智力平台优势,组织全国建筑规划设计力量,组成专业团队针对怒江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面临的农房建设、城镇建设问题开展专项研究。
4月11日,经过近1个月的部署,中国建筑学会由30人组成的怒江农房建设帮扶工作组奔赴怒江,我校作为工作组的重要组成团队,第一时间前往怒江开展工作。4月12日,我校设计帮扶工作正式启动。按照安排,团队分成专家组和设计组,从怒江州泸水市开始,自南向北一直到贡山县独龙江乡进行为期10天的现状调研,我校设计团队由张伶伶教授带队,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孙洪涛,建筑系副主任刘勇及硕士研究生才俊、韩晨阳等5人,主要负责泸水市域7个乡镇的农房现状调研工作。同时,张伶伶教授作为专家组的重要成员参与了整体的怒江州设计帮扶工作。
调研期间,张伶伶教授团队参加了中国建筑学会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联合召开的“怒江调研”启动会,与泸水县住建局、规划局座谈会,对泸水县近期亟待开展的“农村危房改造”“公路美化工作”“美丽县城建设”工作和县域地理、人文、民族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接。会上,张伶伶指出,此次帮扶设计应充分总结已有农房设计经验,注重成果的实用性、针对性、经济性、生态性和地域性,体现民族风貌与地域特色,在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培养村民文化意识,提升民族自信,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伶伶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先后调研了老窝村、崇仁村、片马镇-片马村(国门第一村)、古登乡鲁奎地村、阿尼大底村、七棵树村、丙贡村等10余个村落,对20多处重点建筑进行了测绘,对建筑形象、重要建筑细节、典型结构形式、典型建筑进行了整理记录,考察了农危改房成果,并与驻乡政府、乡村民间施工组织进行座谈,咨询当地施工技术、地域建材及造价、劳资等情况,深入了解当地施工状况,保证农房设计工作贴合实际情况。征集村民填写了具体帮扶设计意见意愿表,初步形成工作方向草案。
接下来,设计帮扶工作组将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原则,通过现代化的物质空间设计,传递给老百姓新思想与观念,培养村民的现代意识与文化自信,带动乡村社会文化建设。同时,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地域风貌、民俗风情、文化传承、功能需求,编制农房建筑图集,提供实施指导,研究提炼地域传统建筑文化元素和空间结构,提出农房建设基本标准和技术导则,重点落实乡村规划、环境提升、农房设计、工匠培训等服务内容,最终建成一批农民喜闻乐见且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计划完成6套建筑设计方案和样板房设计,并于今年6月完成第一阶段工作。
此前,怒江州委、州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正在顺利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扶贫项目正在加快实施。但随着脱贫攻坚取得突破性进展,怒江州农房建设将进入高峰期,如不及时对农房建设进行规范和管理,怒江峡谷两岸的民居将会逐步丧失原有的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因此,如何保留其文化记忆与价值、延续乡村聚落自然肌理、传承地域特色风貌,成为怒江亟须处理的问题。
此次参与帮扶设计的专家组有国内一流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云南省建筑设计院,还有我校和北京建筑大学两所建筑高校,6家单位的共同参与,体现了实践性与研究性结合,更加强调成果的可操作性。
下一步,我校将和中国建筑学会一道,紧密团结广大建筑科技工作者,与怒江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同心协力做好怒江新农村建设工作,着力提升新时代农房建设现代化水平,帮助怒江州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